色花堂

当前位置:色花堂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第二届国家治理史研究论坛 “新时代国家治理史研究的探索与启示” 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色花堂    作者:色花堂    时间:2025-11-19
 

20251031日至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与色花堂-顶配御姐 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家治理史研究论坛“新时代国家治理史研究的探索与启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浙江宾馆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国家治理史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深入交流。

任虎会议1

会议开幕式由色花堂-顶配御姐 院长洪治纲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戴丽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委员、《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徐志民分别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国家治理史研究的学科意义和发展前景予以充分肯定。

主旨发言环节由杭州师范大学陈兆肆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赵凌云教授探讨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主轴的探索过程、实践基础、意义与启示。南京大学李恭忠教授分析洪任辉事件所展现的清政府的“国体”观念。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以民初袁世凯打造京兆模范自治的尝试为讨论中心,认为模范自治只是袁世凯为加强专制权力的一种表演。南开大学崔岷教授梳理了清末新政时期清廷的团练政策经历了从“裁团改警”到重新提倡办理团练、再到限制稽查团练的演变过程。河南大学祁琛云教授以宋代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建设为主题,认为宋代基层政府繁杂、地方财政困难与科举选拔的官员面对复杂的基层事务无从下手等原因,使得宋代民间力量对基层事务的不断渗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刘巍研究员从“中国”与“天下”之双重建构出发讨论二者对构建具有鲜明连续性特色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根基。淮北师范大学李勇教授探讨皇权主义如何影响中国史研究。浙江大学张凯教授探讨了民国时期浙江大学与湘湖农场的经营,认为湘湖农场绝非独立于政府或悬浮于社会,而是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整体进程密切相关

本次研讨会分成五组分组讨论。

第一组报告以“国家治理研究理论根源”为主题。上半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编辑部李玫茜主持、河北大学申慧青教授评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锐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指出历史学凭借研究者熟读史料、具备思考复杂问题和体察古今之变的能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曲冠青博士后聚焦“四个现代化”,指出其指导性源于高度历史性,在内生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长期生成过程中,代表了近现代中国的长期、核心诉求,而这一过程可以在大历史观下分三个阶段说明。安徽师范大学丁修真教授以明末人才论为思想实验,探讨明代选举制度的治理实践,分析人才选拔中法令和教化的关系及历史演变,指出明代人才问题涉及制度运作、变迁与绩效等多方面。郑州大学焦培民教授指出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观和治理体系有了飞跃性变革,并就中国国家治理管和治理体系的演变和走向做了探讨。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邱春林副教授提出新时代乡村治理效能现代化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效能,以满足乡村美好生活需要的治理目标。

第一组下半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崔瑾主持、安徽师范大学丁修真教授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苑苑助理研究员指出董仲舒的治官思想是以德为核心,构建了一套涵盖选任、考察、奖惩的官僚管理体系,主张德才兼备、注重实绩,以达到以官化民、治国安邦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王森博士研究生认为杜佑的国家治理观以“经世致用”为核心,主张通过稳定社会环境、推进经济改革和发挥官僚职能来实现有效治理。河北大学申慧青教授主张1013世纪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在文化认同上经历了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的转变,并通过史学著述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常文相副研究员指出中国传统“家国天下观”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具有层级秩序与文化认同的特点,并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转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武汉工程大学谢盛副教授认为清圣祖的民本思想以“尊君—重民”为模式,兼具治国安邦的积极作用和维护专制统治的阶级局限性,与现代“人民至上”理念有本质区别。河南大学刘洪洁讲师提出以色列的住房政策随国家治理范式转型而演变的变迁过程既是国家治理的微观镜像,也对社会分层产生了固化效应。

第二组报告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研究”为主题。上半场报告由《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王贞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孝迁教授评议。山东大学察应坤副教授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关系的三次跳跃性转变;忻州师范学院程鹏宇副教授围绕1948 年侯外庐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贾红霞讲师就抗战时期的宋史研究与南渡记忆展开梳理;浙江音乐学院何宛昱副教授梳理了全面抗战中“中国农村派”坚守文化战线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王乐鑫博士后对延安时期中共干部历史教育作了多层次分析。

下半场报告由淮北师范大学李勇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察应坤副教授评议,温州医科大学叶建教授讨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历史陈列与民众的唯物史观教育;杭州师范大学任虎讲师对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与中国世界史研究展开分析;淮北师范大学武晓兵讲师梳理了20 世纪 60 年代初史学史大讨论对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建构的作用和影响;阜阳师范学院于文善教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减灾救灾制度的演变过程;河北经贸大学孙晓丹讲师就1942-1964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调解制度历史进行演进梳理;中国矿业大学赵入坤教授围绕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治理视角,分析了城市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构建过程及其影响。

第三组报告以“‘中国之治’与传统治理模式研究”为主题。上半场报告由《中州学刊》编辑部王轲主持,河南大学王博凯副教授评议。郑州大学陈翔副教授以王室田猎及其所反映的商代政治制度的历时性考察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田猎与晚商王权统治的内在关系。河北师范大学李腾讲师指出三家灭知氏事件而造成的春秋霸主晋国的解体影响到了整个华夏政治格局,这也形成了相应时代特征的历史书写。河南师范大学张韶光副教授从中道县的界定以及中道县的统治政策入手,分析中道县统治政策的特殊性。色花堂-顶配御姐 姚鲁元助理研究员选取了唐玄宗时期的几种事物,揭示这些事物对于建立崇拜的作用,认识到其背后大多贯穿着民间所普遍认知的皇帝本命概念。中国政法大学张雨副教授围绕指出奉天碑敕旨与临沂碑敕牒与《唐六典》相印证,认识到敕旨与敕牒的时效性差异。

下半场报告由《中州学刊》编辑部孙月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张雨副教授评议。河南大学王博凯副教授从岳麓简看秦家庭治理刑德相辅理念、顺时思想、治政中的变通意识和问对观念,展现“治理中的秦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程思瀚博士研究生对明前中期三司体制运作与困境,巡抚的职任、性质及其“地方长官化”的演进过程进行全面剖析。安庆师范大学封霄讲师考察明代“靖难之役”和“土木堡之变”这两次政治事件中,君臣双方围绕政权合法性问题对周公故事所进行的差异性叙述。安徽师范大学张鑫副教授深究“公事私函”的政治现象,为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与中枢决策运行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杭州师范大学赵卓助理研究员将湖州人士的刻书活动置于明代中晚期社会变迁与士人文化的背景中理解,探讨士人群体与书籍纂刊之间的互动关系。内蒙古大学孟姝芳教授从清代监察官员的设立、本职、兼差、事故、迁转的角度出发,探讨清代监察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主题为“边防、海防与多民族国家治理”为主题。上半场汇报由《清史研究》编辑部惠男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大任教授作为评议人。淮南师范大学夏维奇教授探讨了在影响电报发展的社会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因素的改变;杭州师范大学陈兆肆教授以台湾卢允霞京控案为切入点,对清代循级而诉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海丹编辑围绕1856年的索钱、斗殴事件,阐释了清代后期巴县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与变迁;杭州师范大学陈先松教授、章婧雯硕士研究生重点研究了相关驻日使臣的日记,探寻其背后对日认知变化的方向与原因;安徽师范大学梁仁志教授,提到了徽商全方位的参与了徽州地方社会治理,其不仅扮演着既有社会与制度稳定器的角色,也与官方存在广泛的合作关系。

下半场汇报由《安徽史学》编辑部方英主持,杭州师范大学陈先松教授作为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大任教授、辽宁警察学院朱婧鑫讲师采用统计学方法,结合县志、商会档案与口述材料,重建了“警备-匪患-市场”三者在近代东北的互动逻辑;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张临希助理研究员讨论跳布扎在清朝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形象与内涵的流变;苏州大学侯德仁副教授从中俄伊犁交涉始末、清末新疆建省经过、清末实业新政成就三个方面管窥《新疆图志》在反映清末边政方面的建设成绩;《清史研究》编辑部惠男指出安集延社群的“外藩之人”的双重属性,认为这种身份暧昧性为19世纪中期清朝的边疆危机埋下伏笔;湖南大学章成副教授探讨了帕米尔交涉案与巴尔鲁克山交涉案对清政府边疆治理体系所造成的影响。

第五组分会场以“近代转型与国家治理”为主题。上半场报告由《复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陈文彬主持,复旦大学曹南屏副教授评议。杭州师范大学薛玉琴教授探析近代中国关税制度的特质,揭示了近代中国在制度转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多方利益博弈与深层困境,进而映照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宁波大学黄运副教授梳理清末民初可卡因入华、扩散和进口管制形成的过程并探讨清末民初的毒品问题治理。上海师范大学桂强讲师通过研究国民政府对浙西地方的政策演变,深化了对于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制定逻辑的理解。河南大学吕小琴教授详尽考证了“淹消补运”条例自雍正时期至民国时期因应时势的演变及围绕条例的多方博弈,折射出中国盐务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行的复杂历程。郑州大学杨向昆讲师探究了民国时期水陆交通的联运制度及协商机制,为当下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提供借鉴。

下半场报告由杭州师范大学薛玉琴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吕小琴教授评议。复旦大学曹南屏副教授围绕《日本警察新法》与“警察学”知识在清末中国的传播,丰富了大众对近代中国“警察”相关知识的了解。天津师范大学朱振英博士生通过考察1927-1937年浙江省县界纠纷案,梳理政区边界的历史细节,揭示国民政府基层治理中的复杂面相。哈尔滨师范大学季驰炜博士生揭示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中国对生化战威胁的应对,是国家危机认知能力、工业建设基础、社会动员水平三者互动的结果。扬州大学周志强讲师提出由于战时经济崩溃、行政机构碎片化及科学治理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最终导致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导的营养科学治理实验失败。杭州师范大学陈明华副教授、黄海涛硕士研究生分析全面抗战时期浦阳江各项治理措施及其困境,以此展现对于浦阳江治理及其背后多方博弈的认知。中国农业大学曹佐燕副教授提出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所开展的灭蝗运动,不仅有效防治蝗灾、保护农业,更塑造了一套党和政府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影响深远。

任虎会议2 拷贝


会议闭幕式由色花堂-顶配御姐 历史系副系主任孙超主持,分组讨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王锐教授作第一组汇报,温州医科大学叶建教授作第二组汇报,中国政法大学张雨副教授作第三组汇报,中国人民大学惠男作第四组汇报,哈尔滨师范大学季驰炜博士研究生作第五组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刘巍教授作会议总结,色花堂-顶配御姐 副院长刘正平教授致答谢辞。

杭师大色花堂 师生与部分与会专家围绕学科发展、历史课程教学和论文写作开展圆桌讨论。

任虎会议3 拷贝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色花堂-顶配御姐  浙ICP备07009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