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花堂

当前位置:色花堂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色花堂 举办第十八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色花堂    作者:色花堂    时间:2025-10-20
 

2025年10月17日至20日,由色花堂-顶配御姐 主办的第十八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海内外近70所高校及科研院1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汉文佛典语言的相关议题进行精彩的发言和深入交流


微信图片_20251019231308_76_138


会议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史光辉教授主持。色花堂-顶配御姐 副院长刘正平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情况。英国威尔士大学竺家宁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和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先后致辞。竺家宁教授深情回忆汉文语言研讨会的场景,指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干新枝,薪火传承,佛经语言研究逐渐成为了显学。朱庆之教授回顾了历次会议举办过程,指出本次会议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连续不断、颇具生命力的专业学术平台,体现了这个学术大家庭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方一新教授指出当下佛典语言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年轻的朋友能够尝试学习梵文、巴利文和藏文等一两种相关语言,积极尝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研究与时俱进,不断开拓

本次研讨会分成4场大会报告和16场小组报告

10月18日上午,第一场大会报告由南京师范大学化振红教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继红教授共同主持。英国威尔士大学竺家宁教授以《从声韵学看佛经音译词》为题,探讨佛经音译词在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中的适应规律,说明音译词对中古韵母演变及声调分化的潜在影响,并强调音韵学视角在佛典语言研究中的独特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董志翘教授报告题为《韩愈〈南山诗〉中的“或”字并非虚词——兼论佛典“佛典渊源”》,通过对韩愈诗中“或”字句法功能的考察,结合其他诗歌包含“或”的诗句,揭示文学语言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的《历史社会语言学与佛教汉语研究——对佛教汉语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报告,主张从佛教社团活动考察印汉语言接触,以敦煌变文为切口勾勒汉语演变实貌。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四川大学王长林教授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孟奕辰副教授共同主持。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以特征提取到边界划分为支点,再探了支谶译经可靠层级的问题。韩国高丽大藏经研究所李圭甲、罗柔理教授以《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二》石经版为中心,分享了国华严寺收藏的华严石经残片的缀合,探讨了利用残片资料进行复原的可能性。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顾满林教授聚焦汉译佛经“愿乐欲闻”及相关译语,通过梵文平行本与汉译异本对比,分析“愿乐欲闻”从梵文客观行为到汉译主观表态的转变,还梳理出三类译语,展现了汉译佛经中该表述的多样译法与演变。

18日下午,学者们分为四个会场进行分享讨论。第一小组报告由中央民族大学董纳博士复旦大学孟嘉琪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戴红亮教授主持。本场报告梵汉对勘社会语言学考察、翻译技巧等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探讨。第二小组报告由西南科技大学张俊之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周正老师、四川轻化工大学李明龙副教授、南京大学李周渊老师主持。本组报告主要聚焦于翻译佛经、禅宗语录中的疑难字词考释和探析。第三小组报告由江西财经大学吴亦琦老师、吉林财经大学朱春雨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刘传鸿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周美慧副教授主持。本组报告主要涉及汉语词汇与语义演变、禅诗的修辞表现、佛教文献语言研究第四小组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博寒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愉卓博士、香港都会大学留金腾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方圆助理研究员主持,报告环节聚焦语法化、词汇演变、语法功能、语言接触等问题

19日上午,学者们分为四个会场进行分享讨论。第一小组报告由武汉大学王玥雯老师、贵州师范大学王浩垒教授、逢甲大学李绣玲副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范晓露副教授主持。本场报告聚焦于佛经音义、异文校勘与经本语言差异考辨。第二小组报告由杭州师范大学许菊芳副研究员、复旦大学赖冠洲博士、武汉大学李广宽副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安英姬主持。本场报告主要涉及佛经音义与音韵研究、佛教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研究与佛教名号与词语考释。第三小组报告由浙江理工大学刘哲老师、杭州师范大学王文香老师、淡江大学陈姞净助理教授、香港浸会大学陈宇曦博士主持,本场报告就中古汉译佛经词语研究、语义变迁考察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四小组报告由郑州大学王晓玉老师杭州师范大学凌瑜副教授南京晓庄学院张爱朴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秦琼副教授主持。本场报告主要涉及中古句式考察、语法语用功能考察、佛教词语修辞派生研究、佛教文本的中国化路径研究。

10月19日下午,第三场大会报告由华南农业大学高列过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周广干副教授共同主持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以《早期译经语言与汉语词汇的交互作用》为题,剖析译经语言与中古汉语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揭示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日本南山大学梁晓虹教授围绕《一卷本〈四分律音义〉“十种衣”考》,从文献语言学角度考释日本所藏佛经音义中十种僧衣名目,指出其在日本国语学、古辞书史及中日纺织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意义;武汉大学萧红教授以《北魏中土文献与汉译佛典被动句的文体差异分析》为题,系统比较两类文献被动句的使用特征,从目的受众、传播形式及语言接触等角度阐释其差异成因,揭示文体功能对语法表达的深刻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展开讨论,论证“其”“彼”“他”等代词的形成与东汉以来佛经翻译活动密切相关,提出“接触诱发语法化”是重要演变机制。四场报告体现了立足文献、结合语料、贯通中外的研究路径,有力推动了汉语词汇史、佛经文献学、汉语语法史及语言接触研究等领域的深入探讨。

第四场大会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潘牧天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卢鹭特聘副研究员共同主持。南京师范大学赵家栋教授以《敦煌讲经文字词释证廿则》为题,通过对“假设虚施”“通索”“梦恶”“婔鉴”等敦煌写卷中具体词语的考辨,系统展示了如何运用文字、音韵和训诂方法,来探求文献中疑难词语的真实含义。台中教育大学周碧香教授就《汉文佛典“筚篥”探析》展开讨论,通过考察“筚篥”一词的八种词形演变,揭示了其从魏晋定型、隋唐繁衍到元明整合的三阶段历程,并指出这一过程由经院规范与禅林创新双轨驱动,词义也从乐器本义经譬喻最终转化为佛教文化符号,折射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声音文化再诠释。杭州师范大学史光辉教授以《佛经翻译与汉语词义演变》为题,指出佛经翻译驱动汉语词义演变,即译师选用汉语固有词翻译佛经原典,使其产生与原文相关的新义,而新义能否留存则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汉语词义规律及中印文化系统的交互影响。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教授主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范晓露副教授、南京大学李周渊老师、浙江大学卢鹭特聘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方圆助理研究员分别为小组报告作总结;安徽师范大学周正老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发言;杭州师范大学姜黎黎副教授作会务总结。

本次会议继续设置“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闭幕式上,董志翘教授详细介绍评奖规则和流程,宣读获奖名单(附后),王云路教授为获奖青年学者颁奖。


微信图片_20251019231136_54_138


第十八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王宇晨《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介词“除”语法化研究

陈宇曦《儒家观念“仁”在竺法护佛经汉译中的使用与影响研究

罗舒婷《禅籍词语“编辟”解

三等奖

罗建宏《释尊别号“能仁”考

冯亦宁《言说动词在佛典与中土文献中的分布差异与后续演变

丹《日藏古写本<佛遗日摩尼宝经>异文校勘举例

曾少芸<金刚经>反诘语气副词呈现与语用功能分析》

微信图片_20251019231304_75_138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色花堂-顶配御姐  浙ICP备07009966号